pc28技巧计划
新闻动态

方案来了|如何走出“管理上面面俱到,业绩上亏损连连”的陷阱(附解决方案)

发布日期:2025-08-16 16:32    点击次数:190

  

01

增长才是硬道理:

管理的起点和归宿

很多管理者在实践中都会陷入一种“管理幻觉”——只要把流程定清楚、制度立起来、报告机制建好、会议安排有序,团队就自然会跑得更好。然而,现实往往是:这些动作确实让组织看上去更“规范”,但却未必能带来哪怕一丝一毫的业绩增长。

这也引出了一个被反复忽略的真相:真正衡量管理好坏的,不是整齐划一的流程,而是是否能够推动业务增长、让客户买单、让公司创造更高价值。

没有业绩增长,所谓的流程优化就成了自娱自乐;没有业绩增长,所谓的产品质量就是自说自话;没有业绩增长,所谓的团队绩效,就是粉饰太平。

管理学家德鲁克有两段话值得所有管理者铭记。第一句是:管理是一种实践,不在于知,而在于行,衡量管理有效性的唯一标准是成果;第二句是: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果仅仅存在于组织外部,内部的都叫成本。

反过来理解,如果外部客户不买单,成果这件事就没戏了,因为企业自己买单,顶多算学费,不能算成果。当然,评价管理好坏,不能只看当下的成果产出,还要看能否持续有成果,而持续的创造成果产出,就是业绩增长。

业绩增长才是检验管理真相的硬标准。一个团队是否在进步,不是看流程有多整齐,报告有多规范,而是要看:有没有更多客户愿意买单?客户的复购率有没有提高?利润有没有改善?增长有没有找到新引擎?

在多年的管理咨询与培训实践中,我见过很多企业,流程设计得非常漂亮,审批权限一清二楚,制度条文非常全面,文化价值观也贴满了墙,但几年下来,营收原地踏步,团队人效持续下滑。这时候不能再把“管理”两个字当成护身符,而要坦率地问一句:我们做的这一切,到底有没有换来业务增长?

02

管理者要避开的陷阱:二元悖论

管理上面面俱到,业绩上亏损连连

换个角度看,一切管理动作都要服务于业绩增长。如果总是费时费力搞管理,流程再造、制度规范、研发升级、系统上线搞得热火朝天,但最后还是增长乏力,那显然要反思:是不是方向错了?

更要命的是,一些管理者陶醉于“解决问题”本身。各种细节问题都不放过,追求井井有条、面面俱到。问题被逐个消灭了,但团队士气也被磨光了,业务增长反倒成了被遗忘的角落。

这就是典型的“管理错位”:把“解决问题”当成了管理目标,却忘记了增长才是根本使命。我们称之为“管理的二元悖论”:管理上越规范,业绩却越低迷。

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悖论?

第一,为了管理而管理

有些人做管理,是为了展示自己懂管理。他们最喜欢PPT模板、流程图、矩阵结构、日报系统,把管理当成舞台。但当组织目标并不是展示管理,而是实现业务结果时,这些自我满足式的动作往往是南辕北辙,甚至制造了额外的复杂度和执行成本。

第二,组织导向错位

经济学家米塞斯说,一个组织要么客户导向、要么权力导向。很多企业内部不是看客户买不买单,而是看领导满不满意。一旦向上汇报替代了对客户负责,所有管理动作都会扭曲,变成政治表演。管理流程也就不再是为了“做成事”,而是为了“做给领导看”。

第三,认知偏差导致误判

一些管理者深信“井井有条”才是好管理,无法接受任何混乱,即便这种混乱是短期、局部、伴随创新出现的。他们选择用管理控制来覆盖不确定性,结果不仅压制了活力,也错过了机会窗口。他们用力最大的位置,不在增长路径上,而在“怎么把一切看起来更整齐”上。

多年前,一个Saas业务团队的创始人曾告诉我:“我们一度花了三个月时间完善人事流程、财务审批和报销系统,结果是这些事做完后,团队却没有新客户进来。” 他坦率反思:“当时我更像是一个'流程管理员’,而不是一家业务公司的负责人。”

03

解决方案:

管理导向增长,经营因地制宜

要跳出“管理越努力、增长越停滞”的陷阱,管理者必须做三个根本转变:

第一,调整对管理的认知

要把“管理动作”当成达成增长目标的工具,而非自我证明的手段。重新审视部门的日常动作:每一项流程、制度、指标,是否真正帮助了业务更快、更稳地增长?那些难以追溯至增长结果的动作,必须停一停,砍一砍。

可以设置一个“增长对照表”:每个管理动作后面标注其服务的业务指标,例如流程优化是否加快了交付周期?考核制度是否提升了一线转化?培训机制是否提高了新员工成单时间?如果这些问题答不上来,那这个动作很可能是内耗。

第二,接受一定程度的“混乱”

增长从来不是整整齐齐的。真正的业务突破,往往出现在边界模糊、角色交叉、规则暂时无效的时刻。不要因为怕出错、怕混乱、怕被质疑,就回避增长路径中的“不可控”。

以字节跳动为例,早期的飞书团队是在极度混乱的交叉协作中成型的,产品、市场、销售高度融合,几乎无流程可言,但正因为如此,他们快速试错、频繁更新,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竞争优势。今天的规范,是昨天的混乱挣出来的。

第三,基于阶段和目标调整管理策略

管理不是教条,不是定式。它必须跟随组织所处的发展阶段与当前的主要矛盾动态调整。

刚起步的小团队,需要快、准、灵,制度别太多,关键是把人捏成一个战斗体;发展中的中型组织,才需要建立标准流程、加强协同机制;而一旦进入成熟期,管理就该转向效率、成本与人才梯队的打造。

更进一步说,企业每一个季度的重点不同,管理动作也应动态匹配。当市场压力巨大时,要提升目标突破的能力;当组织扩张迅速时,要保障团队磨合和制度弹性;当成本成为关键时,就要把管理聚焦在效率提升上。

04

如何自查:

判断管理是否有效的三个问题

最后,提供三个问题,供管理者自查:

这个管理动作,能否直接或间接带来业务增长?

不能带来增长的制度,是否可以简化?

不能促进成交的流程,是否可以跳过?

如果这项动作取消,业务是否会受到负面影响?如果没有,那它存在的意义值得商榷。

这个流程,是为了“管住人”,还是“帮到人”?

控制型流程越多,人的积极性越差,长期容易引发“低绩效高服从”的文化退化。

服务型流程越清晰,业务运转越顺畅,员工越能把注意力集中在结果上。

管理不是建立壁垒,而是消除障碍。

当目标和规范冲突时,你选择哪个?

真正的管理者,会优先考虑目标达成,而非流程正确。流程服务于目标,而非凌驾于目标之上。

优秀的管理者往往不是“流程的执行者”,而是“流程的调校者”。能灵活处理冲突,才是价值所在。

管理不是追求井井有条,而是为了让增长更具确定性、可持续性和组织性。

总结一句话:不能带来增长的管理,本质上就是内耗。

(全文完)

图片

▲点击上方“转型刚刚好”关注视频号转型刚刚好 热点文章TOP1:方案来了|“战略导向增长”系列第1篇:不能引领增长,战略就成扯淡(6大增长方式)TOP2:方案来了|“战略导向增长”系列第2篇:三大增长战略之一——客户价值向增长TOP3:方案来了|“战略导向增长”系列第3篇:三大增长战略之二——持续创新向增长TOP4:方案来了|“战略导向增长”系列第4篇:三大增长战略之三——卓越运营向增长TOP5:方案来了|“战略导向增长”系列第5篇:增长需要“顺势而为”之一——风口在哪里TOP6:方案来了|“战略导向增长”系列第6篇:增长需要“顺势而为”之二——如何利用“势”TOP7:方案来了|“战略导向增长”系列第7篇:增长需要“顺势而为”之三——警惕三个“假趋势”TOP8:方案来了|“战略导向增长”系列第8篇:多快好省,选哪个?TOP9:方案来了|“战略导向增长”系列第9篇:上下同欲,可能吗TOP10:方案来了|企业转型十大陷阱之一:别被过往的成功绑架——柯达启示录转型新观察  热点视频TOP1:新年献辞|2025:如果做不成“风口上的猪”,那就做“扎根向下的竹”TOP2:真相来了|雷军千万年薪“挖人”背后:优秀的人才是免费的,平庸的人才是昂贵的TOP3:大咖来了|任正非:不能一边救今天的火,一边埋明天的雷TOP4:方案来了|五个抓手:在“先活下来”的当下,企业如何坚守“长期主义”TOP5:京东变法记(下):京东的三大变革TOP6:方案来了|日产汽车渡劫(下):4种活法,挥刀自宫TOP7:真相来了|马斯克:我的“五步工作法”如何让特斯拉跨越“量产地狱”TOP8:遇到责任先推诿,这样的员工怎么管(上)TOP9:MEGA这场仗,理想要打赢(上)TOP10:真相来了|小米创下史上单季最强业绩背后:三大战役与四大竞争优势(深度长文)管理麻辣烫  TOP 10 视频TOP1:战略解码不复杂,三个抓手是关键TOP2:目标刻在钢板上,计划写在沙滩上TOP3遇到“等靠要”员工,管理者该怎么办(中)TOP4:从管理向经营转型,三个策略非常重要TOP5:警惕职场更年期,三个策略来应对TOP6:方向只能大致正确,组织必须充满活力TOP7:业务创新无响应,团队沉默为哪般TOP8越勤奋的管理者越低效?(上)TOP9:要远离大公司病,字节跳动有三招TOP10:将军赶路不追小兔,聚焦目标避免花心管理避坑指南  TOP 10 视频TOP1:授权这事不简单,先过自己那道坎TOP2:新员工留不住,真的是因为薪资低?TOP3:怨天怨地怨空气,为何总是外归因TOP4:新年又定新目标,讨价还价为哪般TOP5:绩效面谈有障碍,根源还在面谈外TOP6:警惕管理近视症,资源导向打胜仗TOP7:复盘不是走过场,表面文章没效果TOP8:争功诿过伤团队,透支信任难复原TOP9:潜力要变真绩效,人岗匹配是前提TOP10:总有员工想躺平,不想进化是假象转发,点赞,在看,一起“转型刚刚好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Powered by pc28技巧计划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